“慎独”是儒家独创的修身方法“慎独”的意思是说人在独自居处时
“慎独”是儒家独创的修身方法。“慎独”的意思是说人在独自居处时也不能放纵自己,要自觉严格要求自己,小心谨慎自己的言行举止,谨防不符合道德伦理的事情发生。这样就能时刻严于律己,保持个人主体道德的完美。儒家甚至把“慎独”的程度视作修身过程中取得成绩的尺度标准。宋代大儒朱熹对此有更加详细的注解,他说:“独者,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地也。言幽暗之中,细微之事,迹虽未形而几则己动,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,则是天下之事无有著见明显而过于此者。是以君子既常戒惧,而于此尤加谨焉。所以遏人欲于将萌,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,以至离道之远也。”(《四书集注》)大意是说,君子于细微之中也要严于律己,小心谨慎,把有辱道德修养的意识扼杀在萌芽状态,保持内心的高洁与纯粹,故而践行“慎独”,人的自觉意识是非常重要的。
评述
程颐:不偏之谓中,不易之谓庸。中者,天下之正道,庸者,天下之定理。
朱熹: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,子思恐其久而差也,故笔之于书,以授孟子。其书始言一理,中散为万事,末复合为一理,“放之则弥六合,卷之则退藏于密”,其味无穷,皆实学也。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,则终身用之,有不能尽者矣。
“慎独”作为自我修身方法,不仅在古代的道德实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,其对于今天拜金主义思潮影响下,人伦道德的普遍滑坡犹有重要的现实价值。
如果说“慎独”是儒家修身的方法,那么“中和”就可以说是儒家提倡的处世原则。“中”是不偏不倚,恰到好处;“和”是和谐适度,无过亦无不及。“中和”要求人们在为人处世的时候,要恰当处理好各种关系,达到和谐完美的化境。就个人而言,“中和”要求人们能够保持一颗平稳安常的心,不狂妄自大,也不妄自菲薄,给自己恰当定位;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,要保持一颗中和的心,不倚强,不凌弱,坦坦荡荡,虚怀若谷,自然受人尊重;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,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,自然界是人类的衣食父母,我们要取之有节、用之有度,不能竭泽而渔,杀鸡取卵,以至于破坏生态平衡,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打破了“中和”的局面,那么势必两败俱伤。“中和”作为一种处世哲学,是多么难能可贵!
读史致用
安贫乐道,修身养德
邵雍是宋代理学的鼻祖,他一生刻苦自励,却不涉仕途,能安贫乐道,修身养性。他认为“万物之道尽于天矣,天之道尽于地矣,天地之道尽于物矣,天地万物之道尽于人矣。”(《观物内篇》)也就是说,人集中了天地万物之道,故而是万物之灵。邵雍同时认为天地万物各有其性,人有人性,兽有兽性,草木有草木之性,故而万物要遵循各自的禀性,于人则要修养心性,止于至善。据史书记载,邵雍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(1011),卒于宋神宗熙宁十年(1077),谥康节。邵雍幼年时家境不是很殷实,他的曾祖父做过小官,祖父和父亲都是隐居不仕的知识分子,在他跟随父亲从衡漳迁去共城时,“居苏门山百源之上,布裘蔬食,躬器以养父之余,刻苦自励者有年。”(《宋元学案·百源学案上》)尽管如此,青少年时期的邵雍却能“自雄其才,慷慨欲树功名”,“于书无所不读,始为学,即艰苦刻厉,寒不炉,暑不扇,夜不就席者数年。”(《宋史·道学一》)因此在当时就得到了“好学”青年的名声。他不仅刻苦钻研书本知识,还亲自出门游学,了解社会实际情况,曾周游齐、鲁、宋、郑之墟,还曾逾河、汾,涉淮、汉,足迹踏遍大河上下。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考察之后,他幡然省悟到“道在是矣”,便决定定居于洛阳,潜心学问,不再外出。
- 传播学专业要考哪些证[图]
- 初中教师资格证报考条件要求[图]
- 高级茶艺师报考要求[图]
- 春招冲刺季:简历写作技巧分享[图]
- 酒店管家服务的内容有哪些[图]
- 失望心酸的经典伤感句子[图]
- 盘点柠檬茶的五个优良效果[图]
- 酷暑 清爽“坐月子”[图]
- 产妇分娩可蹲可站可吃东西[图]
- 女人婚后的九大妇科危机[图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