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宋王朝还设置道官、道职建立道阶品位整肃道教纲纪政和四年()
赵宋王朝还设置道官、道职,建立道阶品位,整肃道教纲纪。政和四年(),徽宗下诏“诸路监司,每路通选宫观道士十人,遣发上京,赴左右街道录院讲习科道声赞规仪,候习熟遣还本处。”又下令各地州县,仿照儒学的形式,设立道学。重和元年(),徽宗下诏:“自今学道之士,许入州县学教养,所习经以《黄帝内经》、《道德经》为大经,《庄子》、《列子》为小经外,兼通儒书,俾合为一道。大经《周易》、小经《孟子》。”初入道者称道徒,每年进行考试,根据成绩,分别授以元士、高士、大士、上士、良士、方士、居士、隐士、逸士、老士等名号。(这些名称相当于宫品的五品到九品)又依儒学的贡土法,学道之士亦可通过考试为贡士,到京师入辟雍或太学学习,并可每三年参加大比,殿试合格者则称为高级道士,授以道官道职。据《宋史·徽宗纪》载:“重和元年置道官二十六等,道职八等”,道宫中最高的称“金门羽客”,可以佩带金牌,出入宫禁。
由于宋徽宗的崇道,道士获得殊荣,逐渐干预朝政,利用皇权,打击佛教、巫教、明教等民间其他教派,引起其他教徒的不满。由信奉明教的方腊率领的民众起义,就是历史的印证。
《太上老君常清静经》石刻因循保守、苟且偷安的政治路线与尊儒学、崇道教的思想路线,导致宋朝的政治陷入了越来越深的危机。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压榨,激起了连绵不断的农民起义,极大地震撼了宋王朝。虽然,自真宗统治以来,有识之士屡屡上书,改革朝政,如王禹僻建言“五事”,宋祁主张免除“三冗三费”,范仲淹建策“新政”,王安石实施“变法”等,但这些都未能挽救宋王朝的衰落。宋徽宗一生信奉道教,直到作了金人阶下囚时,犹穿紫色道袍,头戴逍遥巾。这样的下场,也是对道教的最大讽刺,最好的鞭斥。
道教内丹派与道学
隋、唐以来,道士煅炼金石物质,服食丸丹,借以成就金刚不朽之躯的金丹道风靡于世,帝王、官僚、富贵阶级争相倡导。然而在众多的服食者面前,其弊病也逐渐败露。赵翼《廿二史札记》卷十九《唐诸帝多饵丹药条》记载有唐太宗、宪宗、穆宗、敬宗、武宗、宣宗服丹药中毒致死。五代蜀何光远《鉴诫录》谓梁太祖服方山道士庞九经所进金丹,眉发立坠,痈疽发背而亡;南唐《钓矶立谈》记载有南唐烈祖服金石药,患痈致死的史实。此外,道士烧炼黄白之术,实际都是炼药金银,以混淆真金银,谋利钱财,在社会流行,便成一害。因此,外丹术逐渐被世人视为欺人之术而遭到鄙弃。
道教历来认为宇宙是大天地,人体是与自然相应的小天地。天地自然的形象、变化与人体生理机制的形态、性情的变化是相似、相应、相通的。当模拟自然的外丹金石术在实践中失败后,道士们则从道教故有的胎息、服气、存想等内炼法转变而为模拟自然的内丹道。
隋文帝开皇(~)年间,罗浮山道士青霞子苏元朗托言学道茅山,得大茅君秘旨,著《旨道篇》,创“内丹”之说。唐刘知古撰《日月玄枢论》,以内丹思想解释魏伯阳《周易参同契》。五代彭晓撰《还丹内象金钥匙》,阐发内丹思想,内丹学说开始兴盛。其后著名者是钟离权、吕洞宾,后代奉为内丹始祖。
钟离权,又称汉钟离,传说为仙人。唐末吕洞宾游华山,遇钟离权,受“大道天遁剑法,龙虎金丹秘文”,传授金丹大药之道(见宋吴曾收石刻《吕洞宾自传》)。吕洞宾,唐代山西礼部尚书吕渭之孙(见《岳阳风土记》),咸通初年举进士不第,后避兵乱,携家隐居终南山,学老子之法(见《雅言系述·吕洞宾传》)。吕洞宾用易学象数理论参以《灵宝毕法》来研究炼养之道,提倡身体、精神同时修炼(即性命双修)的内丹术。两宋以来,道教内丹派便以钟、吕一系为主流。
南宋李简易《玉溪子丹经指要》卷首载《混元仙派图》,列出钟吕一系传承谱有八十余人,其中第四代传人是两宋内丹道最重要人物张伯端、陈抟。